李佩强 ,河北唐山丰润人。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祥之先生入室弟子,专习“祥隶”。现为祥隶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浭阳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书画家协会理事,丰润区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在国内外书画大赛上多次获奖,被国内外收藏家购藏。在中国书画家协会、中国书画家杂志社和中国书画艺术报社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华名人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大展"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在第三届欧阳询奖全国书法大赛上获得银奖,并被授予"德艺双馨书法艺术人才"称号,2007年,书法家李佩强的隶书作品《卜算子·咏梅》在"百花杯"全国中老年诗书画家精品大赛中获得铜奖。同年他还参加了由唐山市红十字会和唐山市硬笔书法协会组织的"迎新春献爱心书画笔会",三幅书法作品被唐山市红十字会收藏。

 

 

1965年,李佩强出生在丰润区广家店村,那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村庄,好多丰润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起码我是地道丰润人,就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村庄。”他家就在这个小小村庄中世代务农,到了他这一代,身份也依然是农民。这样的人家,应该天生与书法无缘。可是世事总有例外,他从上小学就展露出书法的天分,他写的字是全校最好的,无论写作业还是考试答卷,字迹绝对整洁美观。

 

1983年他应征入伍到武警部队,因为字写得好,就一直干宣传工作,画个幻灯片,换个板报什么的。为了提高书法水平,他利用业余时间,尝试着临习颜、柳等碑帖,不仅将板报办得有声有色,而且还为以后的书法生涯打下了基础。复员以后,到家乡的一家大理石厂做工,也是干的文字工作,搞些文字雕刻,墙体广告什么的,从那时起,他更加勤奋的练习毛笔书法,临习著名书法家刘炳森的隶书。到了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著名书法家王祥之先生,王先生对他写的字赞誉有加,之后他便拜入王祥之门下,专门学习王先生独特的隶书---祥隶。

王祥之先生的祥隶书法艺术在当今中国书坛可说独具特色,自我风貌特别明显,结体扁方,中宫宽大,撇捺收拢,行笔向外,略带弧形,挂在墙上,一眼看去就是王先生的字。他的字已经自成一家,被收进北大方正的文字库,也进入了中小学书法教材。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和艺术。其中正书是基础,也是高峰,能够以正书自成一家者,凤毛麟角。楷书发展到唐代达到了巅峰,名家倍出,可是细数一下,真正能够以自家面目独立书坛的,也只有虞、欧、褚、薛、颜、柳这几家,唐以后,只有一个元代的赵孟頫能够独立成家,除外鲜有楷书大家。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楷书法度森严,入门尚且不易,更难写出独自风貌。两宋之后的书家大多以行草见长。至于隶书,从两汉出现,一下子就达至高峰,许多不知名的书家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碑刻,令后人只能仰望,难以企及。之后便乏善可陈,少有新意,直到清代,才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当时写隶书的,可分两派,一派严守两汉规矩,亦步亦趋,甚至写字之前必翻帖,前人没写过的字绝不敢写。一派则独出机杼,改易笔法,以期写出自家面目。对于这两种趋向,我们不必强为轩轾,一派为我们提供了汉隶之规矩,一派为我们提供了前行之路径,对于今天的我们,这两种态度都不可或缺。

时至今日,我们自可在前人基础之上推陈出新,写出自己的风貌,简单说,隶书真正出大家的时期也许已经来到。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王祥之先生的祥隶书法横空出世,就有了某种“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兴奋之余,肃然起敬。

李佩强作为王祥之先生的弟子,已经七年有余,据说王祥之先生曾说过,李佩强的字完全可以乱真。以至于王祥之先生举办讲座之时,往往把李佩强叫了去,王先生讲,李佩强写字作示范。如今王先生成立了“祥隶书法艺术研究会”,李佩强任副会长。他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名头,但是我最为重视的是这一个职衔,因为这反映着他学习王先生书法的进境,他的人生意义也在这个里面。就目前的“祥隶”状况看,已经有很多人认可和学习这种书法艺术,这是祥隶书法传承的大兴之事。就李佩强来说,他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真正把祥隶书法深入堂奥,传承并发扬光大!

目前我们的社会处于转型期,大量的机会突然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有些手足无措,有些捷足先登者傲视侪类,更使人们的急切心情难以按捺,因之浮躁竞进之风盛行,人们不耐烦做艰苦细致的基础工作,而是想一夜之间名利双收。在书法界亦是如此,才解操觚,便欲成名,几乎成为常态。其实书法是一个长期临创磨练的过程,不仅要求功夫到,更要求学养、阅历、胸襟的综合素质,古往今来,能够以独立面目出现于世人之前者,少之又少,大量的人是默默一生,终无所获。但正是因为有这么多默默无闻的习书者,才使得我们的书法得以流传,光大。就像佛教的修炼,真正成道的高僧少而又少,使他们得以成就的,恰恰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供养者。成名与否,自有许多机缘在,但是有一条,必须有真东西,必须有长期的刻苦的修炼过程,靠做鬼脸,出怪相,搞些江湖书来蒙世,终将不能长久。

李佩强憨厚,踏实,从不爱出头露面,更不爱像时下一些所谓书法家,整天忙着赶场子,出席五花八门的笔会之类,抗尘容而走俗状。他七年来始终认准老师的东西,踏踏实实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直至登堂入室。当年为了能够让老师指正作品,他每每都要进京,家境不好,买不起火车票,都是搭别人拉水泥的车去,这种车必须夜间进京,夜间出京,他也只得夜间到北京,随便找个背风的地方蹲半夜,到早晨便去敲老师的门。老师往往惊讶他为何这么早就来了,却不知道他已经在北京蹲了半夜。他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坚持了七多年的习书之路。有了这种精神,相信他今后也会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如果他能够把老师的东西真正学到手,传承下来,发扬开去,作为承前启后之人,他在书法上的贡献已经了得,而他个人的面目、地位也当在这种传承与发扬当中确立起来。

文章来源:浭阳书画

记录者:陈沛玉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