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昌秋 文/摄

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责任功,同时还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体现,一堂课准备的怎么样,学生的认可和教学效果是最好的评判标准。人们常说的课堂功夫在课堂外,就是要求教师备课不只限于课本,也不能全依靠网络,而是投身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随时随地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成为传授给学生的生动内容,大思政课尤其需要捕捉能触动心灵的细节,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所以,备课没有时间、地域、环境、人员和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只要用心就可以做到更好。

9月7日,九三阅兵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唐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毛凤萍书记、李菁院长和7位老师一起,带着30多名大学生到“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上了一堂大思政课。

师生带着慰问品到县城,拜访了惨案的幸存者、93岁的齐广珍老人,聆听老人家讲述了当年的情景。

然后,师生们到了离潘家戴庄不远的东染各庄村。郭坤老师的爱人温占刚和家人们在农家小院支起两个大铁锅,为大家做了农家饭。老师们就此接续了课程,将农家院的农家饭融入到了大思政课中。

这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马院老师们为大学生解读抗战精神最生动的一课,也是“家庭、学校、社会”构建大思政课堂的创新实践。真正把大思政课讲新、讲活、讲实,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社会的认可,效果很好。

在纪念馆老师指导学生们完成作业的时候,李菁将车停到树荫下,打开后备箱盘腿坐好,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开始了“后备箱里的备课”。正好下周有一场老师与校领导共同参加的大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