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安县滩里镇中滩里村,提起魏小艳这个名字,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魏小艳,女,1982年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自2021年被当选村委会委员以来,分工主抓村级综合服务站与民政工作,她始终秉持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理念,将村民的每一件平凡小事都当作自己工作中的大事来办,她把“为民”二字深深刻进骨子里,用脚步丈量每一寸乡土,用实干温暖每一位群众的心。

每天清晨,当村委会的大门还未完全打开时,魏小艳就已经在综合服务大厅里忙碌起来。面对4300多名村民的各种需求,她总是面带微笑,耐心解答。为了让老年人能够顺利使用手机缴费,她将复杂的操作流程分解成简单易懂的步骤,手把手地教到老人学会为止。对于理解政策有困难的村民,她会用最朴实的方言反复讲解,直到对方完全明白。

几年来,魏小艳特别关注村里的特殊群体。她为低保户、独居老人和残疾人建立了详细的个人档案,每月坚持上门走访。80岁的陈大娘行动不便,她就带着表格亲自上门,帮老人填信息、拍照片、跑部门,直到补贴顺利到账;本村肢体残疾的张某想申请康复辅助器具,她主动对接镇民政所,全程帮着准备材料、跟踪进度,把拐杖稳稳送到张某手中。据统计,魏小艳同志自担任现职以来,已累计帮助30户因病致困家庭解决了医保缴费、救助申领等实际困难,切实减轻了这些家庭的经济负担。这些细致入微的工作,不仅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

"小艳比亲闺女还贴心"——这是独居老人时奶奶对她的评价。2023年寒冬,魏小艳裹紧棉衣,轻轻叩响了时奶奶家的门。门开的一瞬间,扑面而来的寒气让她打了个哆嗦。屋内昏暗阴冷,呼出的白气在空气中凝结,老人裹着单薄的棉袄,正坐在冰冷的炕头上搓手取暖。

发现暖气片摸上去冰凉刺骨,魏小艳的心揪了起来,她立即掏出手机联系维修师傅赶来,她寸步不离地守在旁边,递工具、打下手,直到暖气重新发出汩汩的水流声。临走前,她发现老人盖的被褥单薄。

并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家,从衣柜里取出那床崭新的羽绒被。寒风像刀子般刮在脸上,她紧紧抱着被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时奶奶家走。当时奶奶看到去而复返的魏小艳时,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魏小艳细心地将被子铺好,又帮老人掖紧被角。老人颤抖的手紧紧握住她的手腕,那手心的温度,比新铺的羽绒被还要暖和。

同年汛期来临时,发现冯大娘家屋顶漏雨严重,雨水顺着墙角往下淌。她一边联系临时安置点,一边帮老人收拾衣物、被褥,和同事一起把老人稳稳扶到安置点,直到确认老人住得安稳,才拖着疲惫的身体顶着雨珠回到了家中。

在工作中,对于村里的家境贫困儿童,魏小艳更是倾注了无限关爱。名叫小云的女孩是班里优秀学生,并喜爱画画,但贫困的家境让这个女娃连最基本的画具都买不起。每当看到别的同学在美术课上挥洒色彩,她只能默默地用铅笔在作业本背面涂鸦。这个细节被细心的魏小艳发现了。

魏小艳第一次帮助小云,是把自己孩子的画具送了过去。看着小云接过画具时发亮的眼睛,魏小艳决定要帮这个有天赋的孩子走得更远。她跑遍了整个镇子,终于找到一家愿意接收贫困生的公益画室。为了让小云能顺利入学,魏小艳连续三天往返于村委会和画室之间,准备各种证明材料。

申请教育基金的过程更加曲折。魏小艳清楚地记得,为了补齐一份材料,她在镇民政所和县教育局之间来回跑了五趟。每次去县里,她都要早上五点起床,赶最早的一班车。工作人员都认识了这个为别人家孩子奔波的"魏大姐"。

最令人感动的是,魏小艳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小云的自尊心。她总是以"顺路"为借口接送小云去画室,在帮小云申请基金时,也反复叮嘱工作人员不要声张。当小云第一次用教育基金买到专业画具时,魏小艳比她还要高兴。

现在的小云已经能用画笔描绘出美丽的梦想。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普通农村妇女不普通的坚持与爱心。魏小艳用行动证明:爱的力量,能让最平凡的土壤开出最灿烂的花朵。

据了解,魏小艳用四年时间温暖了七颗幼小的心灵。每当周末来临,她总会带着志愿者们走进那些简陋的院落,给孩子们带去欢声笑语。她记得每个孩子的生日,会准备小蛋糕和礼物;她留意每个孩子的成长,会定期带他们去理发店修剪头发,去澡堂洗个热水澡。

她不仅给予物质帮助,更注重心灵的滋养。那些捐赠来的书籍,她都会亲自挑选适合每个孩子年龄段的读本;那些文具盒里的铅笔,她都会细心削好;那些写在"微心愿"卡片上的小小梦想,她都尽力帮他们实现。渐渐地,孩子们的眼神从怯懦变得明亮,从躲闪变得坚定。

如今,这些孩子学会了说"谢谢",更学会了主动帮助别人。有个孩子把省下的零花钱捐给了更困难的同学,有个孩子开始教邻居家的小孩认字。魏小艳播撒的爱心,正在这些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开出最美的花朵。

魏小艳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工作者的伟大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展现了新时代农村干部最动人的风采。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也看到了乡村基层工作者最朴实无华的奉献精神。(记录者:张庭怀)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