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昌秋

      9月25日是星期四,晚上我吃了一碗拌面。

      这碗面是在学校食堂跟大学生们吃的,感觉特别舒服,当仔细回味的时候,便琢磨起这碗面的名字来。

      面条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其不仅是百姓食谱中最大众化的食品,也是我国最为普遍、最受欢迎、最有魅力、最具代表性的主食之一。因面条制作简单,食用方便,营养丰富,已被世界各地人民喜爱。

      面条的做法和种类很多,有擀、切、拉、削、抻、搓、揪、捻、压、拨等做法,以及煮、蒸、煎、烩、拌、炒、炸、烤、卤、烙等多种调制法。而且在各地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担担面、武汉热干面、河南烩面。

      从奢望果腹的年代,到一日三餐的日子,面条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伴随着长寿面的祝福,结婚面的喜庆,牛肉面的韵味,方便面的快捷,新挂面的花样,面条不仅使百姓的餐桌上越来越多姿多彩,也不断创新传承了民族的优秀饮食文化。

      虽然品尝过多种口味的面条,也曾感受过“五大名面”的味道,但一说到吃面,我马上就想到了老妈的手擀面。家里的老面板、粗大的擀面杖、摊开的白面片、刀切的细面条……特别是老妈的那双手,都深深刻在脑海里。不论是暖心润口的热汤面,还是清爽可口的过水面,都散发着妈妈的味道,弥散着母爱的芬芳,融进记忆里令人难忘,因为那是世上最好的面条。

      现在,吃面早已成为家常便饭,根本不是啥新鲜事儿。但跟谁吃,在哪儿吃,咋儿买单却有了讲究,也成了值得关注和思考事儿。

师生面对面时又面对面。葛昌秋摄

       这天在唐山学院大学道校区南院,6点钟一下课,大学生们就直奔食堂,时候不大,卖饭的窗口前就排成了长队。这时二楼南边的两排长条桌并在了一起,16把高櫈摆放的整整齐齐,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要请学生吃碗面,来一场“师生面对面吃面”。

      没过多久,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0个学生就到齐了。他们都是暑期自主社会实践的代表,有的是团队负责人。今年我策划的以“我们家乡的抗战故事”为主题,大学生们返家乡或就近实践,在全省4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景点开展活动,共有近200名学生参与。这不仅人员多、涉及面广,还有了同一主题,并避开了经费不足和环境陌生等方面的困扰,特别是减少了安全风险。学生们从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朴素认知中,到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坚实脚步,在青春的获得感里厚植家国情怀。

      团委的李金政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他认为此次社会实践的另一个创新之举就是“社会实践的社会化”,团委和马院携手,前期培训,中间指导,结果分享,同时邀请了唐山市社科联和唐山市新联会参与主办,既增加了实践的学术力量,又拓展利用了社会资源。

       星期二的下午,学生们用文字、图片、视频,现场向老师们做了汇报。他们通过策划的文案、团队的组建、实践的经过、采用的方法、创新的内容、收获的总结几个方面,诠释了凝聚着汗水和智慧的成果。经老师点评后,讲述又有了新的视角和特色,使故事更精彩感人,主题更鲜明生动。

一碗清汤一碗面,胜过一切豪华盛宴。 葛昌秋摄

      吃面,既有致谢,又有鼓励,更多的是情感交流,师生说说心里话,再商议一下将要做的事情。马院党总支书记毛凤萍先感谢同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点赞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去挖掘、探寻家乡的抗战故事,这充分体现了“自主”的价值。她说:“有的家长全程参与了活动,付出很多,非常辛苦。这不仅是家长的关爱,也是社会实践的另一种意义,家庭和学校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你们成长成材。大家要寻找时机,抓住机会,多进行自主社会实践,把家乡更多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

      同学们默默地听,认真的记。有人悄悄打开了手机,回去再感悟其中的道理。

      第一次与大学生们面对面,市新联会副会长王硕挺有感触,作为河北省青联委员、市政协常委,他亲自带领会员们参加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会员中反响很大。大家觉得这样的形式非常适合青年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把握好主题和方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意义深远。他向学生们介绍了新联会这个新型的社会组织,还讲到“新联大讲堂”已经落户马院,双方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次会员刘天宝为自主实践评奖提供了资金支持。

      把新联会的宣传推介“前置”到高校,让大学生们带着“新联会的信息”进入社会的做法,在全国开了先河。王硕说:“我们也和老师一起与大学生‘面对面’,明天中午王志成会长来学校,再跟师生们一块儿吃面。”

王志成会长(左)说到做到与师生面对面。 葛昌秋摄

      而马院院长李菁却总是赶时间,他特别惦着这碗“面”,刚从北院开完会,就急匆匆跑过来。放暑假前约定请学生们吃面时,正好他去济南出差回来,从火车站打车赶到学校,那碗热面余温尚在,正好可口。每次和大家聊起社会实践,他都特别有感触。马院一直鼓励大家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但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希望学生们能真正触摸到脚下的土地。他认为年轻人有想法,有活力,更应该把个人的成长和时代的需求连在一起。而吃面虽然是一种形式,但与学生没了距离感,可以面对面聆听同学们的心声,知道他们的需求。得知有几个学生因特殊原因没完成实践任务,他告诉学生们实践永远都是进行时,还有很多的机会和时间去实践,但一定要在增长见识中增加责任感。

      本来忐忑不安的三个女生,听李菁这么一番话,心里踏实了许多,决定国庆节放假回家,再把未完的事儿干好。

      但干事儿可不能饿着肚子,到该吃面的时候了,师生们聚在面摊儿的窗口,开始了各自的选择。麻酱面、牛肉面、油泼面、拌面、凉面、热面……宽条细条、酸味辣味、大碗小碗……摊主杨师傅两口子挺热情,当听说是老师请学生们吃面,他们从来没见过,顿时觉得这事儿新鲜有爱。他的女儿也是大学生,作为孩子家长,老杨也非常喜欢这种氛围,希望有更多这样的老师。因为,下午5点郭坤老师就来“考察”,安排好了所有事。她是马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也是这次实践活动的负责老师。后因有急事处理,她与学生们“请假”先行离开。

      不一会儿,面就做成了,安雅丽老师特意给学生们准备了饮料。当一碗碗面端上桌,大小一致摆放成行,师生面对面,闻到了沁人肺腑的香味。当师又面对面的时候,眼睛里映入对方的笑容,温馨的目光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绘出一道心灵的彩虹。此情此景,感染了整个大厅,目光都投向了别开生面的“面对面”。

面对面吃面真有面。 葛昌秋摄

      文法学院学生的刘贺说:“一碗面,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口中的面越吃越暖,和老师面对面聊着天,心里也热乎乎的。”

      “在外求学,我吃过无数的面,板面、朝鲜面、炸酱面、冷面、兰州拉面……这些面并未留下太多的印记。今天,我才吃到了一碗不一样的面。这时的老师,更像是朋友、哥哥姐姐一样和我们唠家常、聊生活。原来,拉近师生感情的就是这两样“面”,一碗是填饱肚子的热面,一碗是心贴心的“面对面”。就这么坐着,不是刻意准备的大餐,却因为老师们“想和你们聊聊天”的心意,变得格外特别,吃着面说着话,那份亲近感让我一直记在心里。面吃完了,可那些在吃面中聊出来的收获和师生间畅所欲言的温暖,让我永远难忘。”

      数字传媒艺术系的学生贾文文写到:“长这么大从没想过,一碗面能让“面对面”的温度,比面香更难忘。”

      她说那天总结汇报会结束后,郭坤老师发消息:“受马院委托,邀各位吃面。”看到“吃面”两个字时,心里莫名漾起暖意。当众人围坐,“面对面”的亲近铺满餐桌。当热油淋透拌面,香气混着热气漫开,我忽然懂了:这面里藏着太多心意——实践余温是分享时的专注,师长叮嘱是桌边的关切,故事共鸣藏在交谈里,这一切全都拌进了这碗面中。这是我头回尝马院的“传承面”,却比过往任何一碗都记挂。碗底渐空,掌心仍留温馨。如果让我说这碗面与之前的面有什么不同,那大抵是这碗面藏着传承吧!它是师长的感召与温情,更是一群人把红色故事讲进了面的烟火气里。

      同是文法学院的学生赵怡晴感到:“这碗面特别在哪里,它是最踏实,最饱含真情的,哪怕它可能其貌不扬,略显朴素。这碗面品的不再是味道,而是其饱含着的‘温度’。正所谓‘面对面吃面,心连心贴心’。这碗面就是难得的卓尔不群,师生间的情谊也因此被‘拉’近了许多,在吃面的那一刻,我们的心始终在同频共振。”

      外国语学院109宿舍的李冠延在微信中说,我们一直以来的内心期待:渴望有一个轻松自然的场合,能够与老师像朋友一样畅所欲言。那天,李菁院长刚下火车就风尘仆仆赶来,项慧新书记细致聆听每个人的发言,饭后我们还一起去宿舍看望身体不适的同学、翻看寝室日志。这些看似平常的环节,恰恰因为脱离了课堂的正式感,让交流变得真诚而温暖。没有讲台的隔阂,没有议程的约束,一碗面、几句闲谈,反而让我们更愿意打开心扉,也让老师的引导更自然地流入心间。

面对面后留个念。 葛昌秋摄

      读着学生们的文字,那碗面拌面又牵扯出不尽的思绪。这一刻是欣慰还是感动,是愧疚还骄傲……老师不仅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新形势下的立德树人者。立德首先是立师德师风,树人重要的是树新人新事。老师在讲硬道理的同时,要下功夫练“软本领”,这就是对人的真诚和相处时的沟通。

      其实,老师请学生吃饭的事儿,在马院早就习以为常。“十个老师一堂课”后送毕业生,布置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开小灶”,农家院里支锅请大学生……特别是家庭条件不好和遇到困难的学生;有了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情绪不稳的学生;同学之间出现矛盾和相处中关系不顺的学生;学习勤奋刻苦和积极上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都可能成为老师的座上宾。佟敏育、李娟、田颖、胡鑫、高苏、王毅、韩国彩、范微微、王建立……每个老师都有着同样的不同故事。

      于是,我将这碗面定名为“知之面”。其中含有学识、了解、相知的意思。而且寓意师生间不仅知人知面,更要知心知情。同时讲究“知根知底、知微知著、知己知彼”。

      吃面,既是人的面子,又是事的面子。当学生面对面的时候,是物质的简单满足;当学生“面对面”的时候,是青春的色彩交融;当老师“面对面”的时候,是奋斗的思想碰撞;当师生“面对面”的时候,是精神的力量源泉……一碗面吃出了历史和文化,显出了家庭和母爱,引出了辩证思维。其蕴含着丰富哲理,充满了情感情谊,也是上好大思政课的方法和途径。

      随之,我想把对美好、善良、正义的追求融进生活,将“知之面”“注册”成为引导行为和思考的内在力量,滋养精神品质和信念,让人在成长的复杂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衡。

李冠延(左三)和同学们与老师面对面。 葛昌秋摄

      我把这个想法发给了李冠延,他回复说:“‘知之面’这个名字,更是为这份师生情谊注入了隽永的内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求真务实的态度,也是开放包容的交流姿态。‘之’字灵动,既指向每一次具体的交流心得,也象征着师生之间不断传递的知识、关怀与启发。叠音‘知之’朗朗上口,亲切又年轻,正如吃面这个活动本身——不刻意、不教条,却自然而然成为我们每学期的一份期待。一名一字,有味有魂,期待‘知之面’成为我们学校一张温暖的文化名片,让真诚的对话,在一碗面中延续、生长。”

见此,我心中释然。

因为, “知之面”已在心中“注册”!

(写于2025年9月27日)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