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昌秋

         2025年9月3日,我塑封了一片树叶,一片摘自日本北海道的树叶。

         这片树叶很普通,不新奇,不特别,也不异形。因不知树名,所以,它是一片“无名之叶”。但我很看重,也很喜欢,因为它很有意义。这树叶如友,已在家里已经放了一年了。

         2014年9月21日至24日,我去了日本的北海道。作为二战中国劳工的遗属,参加了“中日和平友好不战之碑”的落成仪式。

       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共有16282名中国人被掳到日本北海道,他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劳作,深受日本人的奴役和迫害,其中3047名劳工失去了生命。1637名劳工分别在三菱矿业北海道5处矿场做苦工,有357人命丧他乡。

         姥爷马路安生活在唐山市郊王盼庄,是一位典型的庄稼人。1945年,姥爷被掳到日本当了劳工。前些年中国劳工向日本三菱公司起诉的时候,我才知道姥爷的工号是137号。当年这些中国百姓在异地他乡,白天备受虐待和折磨,晚上思念故土和亲人。平常时时处处被日本军警看管,根本没有人身自由。在没有任何劳动保护的条件下,他们每天竟然十几小时都要干活儿,而且还吃不饱穿不暖。大量超负荷的生产状态,劳工们的体力透支严重,身心倍受摧残,令人难以忍受,至使大批劳工惨死在日本。

        姥爷被抓走后,家里一时没了当家作主的人,姥姥带着几个孩子一筹莫展,生活一下陷入困境。一些做伪事的人还不时地跟姥姥说:“你们当家的早就掉进大海淹死了,喂了日本王八啦!赶紧改嫁吧!”可姥姥却硬撑着这个家,直到第二年姥爷安全回来。

       在大巴车上,同去的劳工家属们,纷纷讲述了亲人被掳后遭受的磨难和对家庭的伤害。声泪俱下中是悲愤和控诉,也是告诫大家不忘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使人感悟到了国家的力量,更加坚定了爱国的信念。

         22日那天,在札幌纪念碑落成的揭幕仪式上,我特意带去一面五星红旗,同行的朋友们纷纷与国旗合影。大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感到自豪,因为强大的祖国就是人民的依靠!

         此刻,我们代表祖国!

         在现场我与日本著名律师小野寺利孝、著名的僧人等友好人士相见,并合影留念。大家都有共同的心愿,祈望世界和平!

         在纪念碑所刻"三菱美呗”劳工的名单上,我找到了姥爷马路安的名字。顿时,泪流不止。我把这一消息发给国内的家人,代表他们在纪念碑前跪拜姥爷和所有的劳工同胞。

        当天18时,新华社以《“历史·人权·和平”基金中日和平友好不战之碑揭幕仪式在日本举行》为题,发布记者胡晓格采写的消息,对此事进行了报道。“42名劳工遗属以及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驻札幌总领事馆、日本中国人战争受害赔偿要求事件律师团、强掳劳工诉讼支援团体等各界人士120余人出席仪式。”

       23日集体到小樽历史景观区域参观,上午10时,在西洋美术馆对面的小河岸边,趁大家自由拍照的时候,我悄悄摘下一片树叶,用纸包好放到包里。当时谨小慎微地还环视四周,恐怕被人发现,引来议论造成不良影响。因为这是在国外,每个人的言行都代表着自己的国家。

         回到酒店,匆忙收拾东西,准备第二天返程。就把这片树叶的事儿忘了,一直留在了包里。待回到国内,想起来再拿岀来,一片树叶已碎裂成了二十多片。

         2025年9月3日,我看完阅兵仪式之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和感动,觉得应该有行动,又想到了北海道的树叶。于是,我找来镊子、刀子、胶水、牙签、红纸,要把碎叶修整好,以此为特殊的纪念证物。

         早已干枯的树叶,虽然“支离破碎”,没了光鲜亮丽,但那叶脉依旧清晰,其形仍然可辨。只是“四分五裂”后多了伤痕,少了润泽和光华。分别一年后,我们一见如昨,还是心有灵犀,犹如回到了北海道。遥望群山,又面对着那座碑,我看到了姥爷的名字——马路安。

       一个小块儿、一个小渣儿,与树叶比起来,都是不可丢的一部分。我先将一大块儿主体叶子贴在红纸上定位,再找形状对缝隙。手拿镊子劲儿小了夹不住,劲儿大了叶片碎了,把握好尺度才是关键。然后就是找痕迹,对缺口儿,还要弄好前后顺序。看似简单的事儿,却挺劳神费眼。大约过了半小时,平生第一次修复的树叶正式完工。定睛一瞧,几近完美,当即开心一笑,为自己点赞。

       随后,我用钢笔在正面写下:北海道纪念。2024年9月23日10时采于日本。背面写了一段文字说明,时间是2025年9月3日晚。

        树叶的叶柄如树干延伸,根植几个醒目的大字中间:有国才有家,记忆不破碎!

         塑封,便是镌刻!

        (写于2025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