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越过窗棂,我们总被教导“要像太阳一样向上奔跑”,却很少俯身凝视脚下那片沉默的土地——它接纳落叶的腐朽,包容石子的尖锐,孕育种子的新生。它不言不语,却承载着万物生长的全部秘密。这,或许正是《易经》中“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最深邃的诠释:若说“自强不息”是生命向上的力量,那么“厚德载物”便是向下扎根的智慧,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沉稳。
在这个追逐“快”与“效率”的时代,“厚道”仿佛成了一种被遗忘的温柔。然而,正是那些看似“无用”的瞬间,为世界点亮了温度:明明可以准时离开,却为迷路的同事多留一盏灯;明明可以置身事外,却在客户失误时主动分担;明明可以抱怨不公,却依然选择理解与宽容。这些时刻,如大地般无声滋养万物,不争不抢,却让生命得以延续。古人云“厚道者,天必佑之”,这份“天佑”,从不是命运的偏爱,而是善意积累的必然——你曾给予的每一份包容,终将化作照亮自己前路的光。
“厚德载物”从不苛求我们成为完美的圣人,它只关乎日常中的每一次选择:对送餐迟到的骑手说一句“路上小心”,是体谅;对同事的进步由衷地道一声“为你高兴”,是格局;甚至在自己犯错时坦然承认“这是我的责任”,是担当。这些细微的善意,如春雨润物,悄然汇聚成内心的江河。而这份厚德,终将成为我们面对风雨时的铠甲——不因得失而焦虑,不因误解而动摇,因为我们深知,自己始终走在一条宽阔而明亮的路上。
(左)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满文斗为作者题写
想起儿时奶奶在田埂间说的话:“土地从不辜负人,你喂它一滴汗,它还你一粒粮。”厚德载物,何尝不是如此?父母不必整日念叨“要做个好人”,他们的行动就是最好的教诲。我永远记得那个深夜,邻居大爷突发急病,父亲二话不说,背起他就往医院赶。那一整夜,父亲守在医院,陪伴、安慰、奔波。第二天清晨,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眼里布满血丝,却依然温和地对我说:“孩子,人这一生,要学会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厚德”——它不是课本上的大道理,而是深夜里坚实的背影,是疲惫中依然保持的温柔。这种以身作则的力量,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触动人心。
在职场中也是如此。那个愿意为团队兜底、耐心倾听不同声音的领导者,从不需要空喊“团结协作”的口号。他的包容与担当,自然凝聚起人心,让每个人都在信任的土壤中茁壮成长。这就是“厚德”最朴素的传承——不在言教,而在身教。
我们或许一生都无法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君子”,但每一次选择厚道,都是在为生命的土壤增添养分。就像大地从不计较自己承载了多少,只是静默地接纳、滋养、成全。我们也不必急切地追问“福报何时到来”,只需认真对待每一次善意、每一份包容。终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你曾温暖过的人,会在你困顿时伸出援手;那些你曾释怀的事,会为你打开新的可能;那些你默默播下的种子,早已在你不经意时,开出一路繁花。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片“厚德”的土地——深沉如海,宽广如天,温暖如春。既能稳稳托起生活的重量,也能静静孕育希望的星光。让我们在向上攀登时不忘向下扎根,在追逐光芒时亦成为他人的灯塔。
如此,我们便不仅读懂了“君子”二字的真义,更活出了生命最美的姿态——用温暖的承载,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曾经来过,而多一分厚重,多一分光亮。
作者简介
邓军强,作者系作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新时代党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