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期间,哈尔滨西站的候车大厅里人潮涌动,往来旅客的脚步始终匆匆。作为这座城市连接外界的重要交通枢纽,每天数以万计的旅客在这里出发或抵达,而一群身着志愿马甲的青年,正用汗水与热情为旅途注入温暖:他们守在咨询台前,指尖在列车时刻表上快速定位,清晰告知旅客检票口方向与换乘节点;穿梭在东广场出站口,主动接过老人手中沉甸甸的行李箱,帮带着孩子的家庭拎起散落的背包。这些青年志愿者的身影,成了哈尔滨西站最亮眼的“城市风景线”,也让这座交通窗口满溢着青春的温度与文明的气息。
冯科纶,来自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一七班,不仅是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更是同学眼中的“多面手”:运动场上他迎风奔跑,用汗水锤炼韧性;书桌前他潜心求知,以笔墨书写热爱,还曾斩获“奇妙的世界”全国青少年美术书法大赛一等奖、“军事技能训练优秀学员”等荣誉。而真正让他读懂“担当”重量的,是在哈尔滨西站参加志愿服务时身着的那件醒目的红马甲。在这里,这个少年把青春活力化作服务他人的温暖行动,用每一次耐心指引、每一次贴心帮扶,书写着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答卷。
每周,冯科纶都会准时出现在哈尔滨西站东广场地下负二层的志愿服务驿站门前,穿上红马甲的他,眼神里满是专注。早高峰的车站人潮涌动,咨询声此起彼伏,他总能快速理清思路:看到拎着大包行李、神色匆忙的旅客,会主动上前询问目的地,帮忙查询检票口和站台;遇到不会操作地铁售票机的老人,会弯腰手把手教学,一边操作一边轻声讲解“您看,这样就能出票了”;有旅客记错车次焦急万分,他先不慌不忙的安抚情绪,再对照购票信息帮忙查找最近班次,直到旅客重新踏上行程才松口气。
长时间站立让他的腿时常酸胀,反复的讲解让喉咙有些沙哑,但他从没想过停下。有次遇到一位要去齐齐哈尔却记不清车次的老人,老人只记得发车时间,手里没带车票也不会用手机查询。冯科纶没有丝毫急躁,蹲在老人身边慢慢聊,从出发地点、同行人员等细节一点点拼凑信息,又牵着老人的手,穿过拥挤的候车厅,一路护送到对应检票口。事后老人的道谢让他心里暖暖的,也更明白“被需要”的幸福,这份温暖,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他还细心的留意到车站里出现的“特殊需求”:看到带着孩子的家长腾不开手拎行李,会主动上前搭把手;发现行动不便的旅客,会第一时间联系车站工作人员协调轮椅;遇到外地游客询问哈尔滨景点路线,他不仅详细介绍地铁、公交换乘方式,还会贴心提醒“中央大街晚上更热闹,但记得多穿点衣服,咱们这儿风大”,服务台的抽屉里,他总提前备好创可贴、纸巾和简易地图,"万一旅客用得上呢”,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从最初跟着老志愿者学习指引流程,到如今能独当一面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冯科纶在哈尔滨西站的方寸天地里,把“再帮一把”“再耐心点”变成了习惯,他说:“车站里的每一个需求都很具体,可能只是一次指引、一句提醒,但对旅客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在川流不息的人潮中,他的红马甲格外耀眼 --这抹红色,是青春的颜色,更是担当的颜色,见证着一个少年用志愿脚步,在服务他人的路上,一步步成长为有温度、有责任的新时代青年。(记录者:王思睿)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