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昌秋
10月15日,我与唐山学院马院的两位老师一起拜访了收藏家李运刚大兄。第一次面对面聆听了他介绍藏品和收藏故事。
1957年出生的运刚兄,是我神交已久的老友。多年前我们都是老团干,又都喜欢摆弄文字,沟通起来很便捷,也是打交道较多的文友。他说自己的出生年份与开滦的一件大事有关,而且特别有意义。
2007年,在全国第十五届旅游门卷收藏展览中,他的藏品《革命先驱李大钊》获得了金奖。他主集旅游门券、新中国邮票、粮票,还有其它杂项。集邮专题《红旗飘飘》分别获全国煤矿、河北省展三等奖;集邮论文《集邮与旅游》获河北省优秀论文奖;目前,已涉足全国30几个省市自治区的大部景点。在国家和地方发表收藏类文章百余篇。《中国煤炭报》和省内等多家媒体对其收藏事迹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
在两个多小时的介绍中,我们不仅了解了收藏的有关知识,也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人文魅力,那种快乐让人羡慕不已。特别令人感动和敬佩的是他家的优秀家风,和他那种勤奋好学,广采博取的求知精神,对事业的执着热爱,以及全身投入的坚守。可以说这就是对他获得全国金奖的最好诠释。
我们也说起了过去的事儿。1992年,作为常务副主编、责任编辑、美术设计,我主持编辑《唐山团讯》,当时开设了“社会扫描”栏目,运刚兄是主要撰稿人,其中《堪忧的唢呐声》等反响不错。每篇稿子我们都有沟通,但一直没见过面。这本基本由我一个人采、编、校、发、摄影、设计的刊物,成为全国十佳团刊,受到各级领导和团干部的高度评价,我被中国青年报刊协会会刊《青年报刊界》专访宣传。运刚兄也给予了很大的肯定。
2021年夏天,老团干艳亮大兄约我小聚,那回我才见到运刚兄。又因同为同是开滦子弟,所以在情感上非同他人,交往逐渐加深。过去就知道他好收藏,而且十分投入,几近痴迷,因涉猎门类较多,而使他知识面广。因专而精,使他在业内享有声誉,成为有名气和影响的收藏家。
翻动浏览一本本票证册子,摆弄欣赏一件件实物,当看到过去开滦工人使用的面票、大粮票、食堂饭票、搪瓷茶缸等纪念物,顿时勾起我许多回忆。特别是印有井下、林西矿、唐家庄矿字样的票证和实物,一下拨动心弦,鼻子马上有了一股酸酸感觉。因为那是父兄们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打小儿就刻在记忆中的汉字,与家人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专有名词。老爸和二哥发的搪瓷茶缸和小饭盆,曾是我上学、工作住宿舍的生活搭档。我当即拍下照片,作为珍藏保存下来。
其中一个搪瓷缸,是浅黄底色的2号茶缸,红字是“参加我国第一个水利化矿井建设纪念”,下面是井下水利化采煤的场景;另一面是“开滦唐家庄矿1958·7·31”。1957年开滦唐家庄矿试用水采,1958年7月31日,建成了水利化矿井。之后,水力采煤技术逐渐在开滦和全国推开。
老爸葛庆成曾是井下老板子,可以说掘进、采煤、井运等岗位他都熟悉,最后他在林西矿掘三区退休。但老人家一手拿镐,一手拿笔,业余为新中国书写了60年,成为开滦百里矿区有名的“葛快手”,获得过文联的多种荣誉和奖项,当选为唐山市人民代表,载入中国煤矿文化史册。
当唐家庄矿建成中国第一座水力化采煤矿井后,全国煤炭系统在开滦召开了相关的会议,全面推介开滦的经验,实施水采水运水提升。为了向大会报捷并增加文艺气氛,领导提出要有一段快板书表演。这时主办者点名找老爸,请他马上创作快板,明天会上让“快板刘”刘来演出。然后安排人从唐山出发,赶到林西矿去取稿子。很快,老爸就写完一百多句的快板儿《矿山大闹水力化》。
第二天刘来一上台演出,立刻博得了一致贺彩声。几位领导握着老爸的手称赞他为开滦争了光!为大会添了彩!这篇作品还刊登在《开滦矿工报》、《唐山劳动日报》和《唐山文艺》上,并选入煤炭部专刊。
当年9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刘少奇委员长和政务院周恩来总理到开滦唐家庄矿视察水力采煤,开滦煤矿党委书记、开滦煤矿总管理处主任刘辉等陪同。那时二伯葛庆祥正在唐家庄矿任职,也有幸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到了生产一线,介绍了情况。他是开滦煤矿第一个全国劳模,也是由工人成长为矿长的第一人。
睹物思人,思人动情。现在前辈已逝,唯留怀念。但那种“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却成为了城市的种子,根植在这片土地上。
运刚兄的收藏,既是文化,又是历史,是时代的记忆,也是情感的寄托。临别,他将两套展券装进大信封,送给我们作为纪念。
回到学校,我把这些票券拿给老师和朋友们,说了见到运刚兄的情况,也讲了下步的打算,将此融入大思政课。然后,我在大信封上写下一段文字,记述了与运刚兄相会的昔日旧物老事儿。青春已逝,真情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