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昌秋

10月14日,到传媒大厦参加市里组织的理论宣讲大赛,顺便从报社拿回了三块石头,那是我去丰润腰带山寻回来的山石。

在办公室里,看着带着泥土,其貌不扬的普通石头,端详中充满了别样情调,拽出了一段夏日的记忆,也是忘不掉的往日时光。

2023年6月26日,唐山劳动日报社秀山社长打电话说:“大哥,有个事儿请你帮忙。报社要跟豹子头酒业公司合作,开发“御带坊”酒,想写篇报道,我怕年轻的记者们找不好角度,写不到位,辛苦你去趟腰带山吧。”

腰带山的名字早就熟悉,它属燕山余脉,又称遥黛山,也叫御带山、玉带山。在唐山市丰润区的火石营镇,距市区45公里,其主峰海拔648米,是丰润的最高山峰。这座山既有风景,又有故事,更有传奇色彩。人们所说的丰润八景之一的“腰带横云”,就是盛夏暴雨前后的壮丽景观。而另一种说法是腰带山的石质很特殊,属白云岩,呈白色,人称“燧石”,也叫“火石”,是陶瓷行业的原料,远望隐如云气横漫于山腰,故称此景。又因还乡河环山而过,使腰带山有了一种神韵和灵气,现已建成省级森林公园。

腰带山是座英雄的山,大山镌刻着冀东抗日的史诗。1938年夏,山脚下的岩口村发生了抗日大暴动;抗日英雄节振国曾率领工人特务大队在此积蓄力量;《救国报》编辑傅惠轩等12名抗日干部和八路军战士,与日伪军作殊死斗争后,牺牲在山上的妈妈洞……

腰带山,是后人敬仰的高山。

第二天,艳阳当头,烈日炎炎。我和记者小梁就去了火石营,上了腰带山,还到了还乡河,去寻先辈足迹,去悟岁月沧桑,去汲人文力量。以不忘昨日,再赴征途。

到了山下,我们瞻仰了烈士纪念碑。然后我独自进山,直奔山间的妈妈洞。先是一条曲折不平的山间小道,两旁荆棘丛生。然后是怪石遍布的山沟,险峻的峭壁,突兀的危崖,阴森的树林,偶尔的鸟声……山沟里静的出奇,一个人沿沟攀行,不免有些恐惧。于是,心里便哼起《游击队之歌》和《大刀进行曲》。当停下脚步从“一线天”望去,唯有大山的雄浑壮美,一想到当年的先辈,一下就有了心劲儿。大约走了三四里地后,老远就看到两个山洞。西山坡下的是“爬爬洞”,东面峭壁约十多米高处,就是“妈妈洞”。我顾不得擦汗,恭恭敬敬地向着洞口鞠了三个躬。

下山后,再回望那座烈士纪念碑,我默念着英雄的名字。心中搜索着给这座山的词语:气势磅礴、博大幽深……然后,开始寻找有代表性的山石。我在前面走,小梁开车在后面跟着。临近中午的阳光挺热情,照在身上,流在汗中。找石头讲缘分,走走停停又是三四里地,我终于发现了想要石头。在路边的杂草中,一块青石露出半截儿,那一层层纹理,就是一张张报纸。另一块形状圆润,片岩相伴,犹如一本本史书托起的山峦。与两块重几十斤的石头相比,那块不大石头独具风格,更适合摆在桌上观赏。

回到报社,我跟秀山说明情况,并聊了那块石头的用项,想要将其雕成遵化鲁家峪《救国报》社旧址的浮雕,摆放到遵化娘娘庄镇报社的报史馆里,再配上照片说明,既形象生动有艺术性,又将与《救国报》相关的三个地方连在一起。他当即点赞同意!认为这个创意很独特,非常有价值!我说“石来运转”。

我马上联系了搞雕刻的朋友,他不仅愉快地接了这活儿,而且还表示当回义工。这事儿后因故未能完成,但那块石头还“实实在在”。

随后,记者写了报道,我写了《一山一河酿赤情——写在“御带坊”酒出品之际》,也可称之为《山河酿》,同一天在《唐山劳动日报》和《唐山晚报》二版头条刊发,又被多家网媒转发。在发朋友圈时我写道:”欣闻报社与豹子头酒业公司联手,推出“御带坊”酒,施以“三bao计划”(报业、豹酒、回报),助力乡村振兴,尽显赤心赤情,可慰先烈,令人注目,感人至深,遂写此抒怀。”尽管只是1500字的小文,但我很用心,也挺喜欢。所以,将其收入即将出版的散文集《比脚自脚》中。

果不其然,真是“石来运转”。在宣讲大赛上,我们得了一等 奖。这是我策划的选题,而且那个有着80年历史、曾经在鲁家峪抗日根据地行走过的老马灯,也是我从李自亚老人家中“请到”学校的,其不仅成了大思政课的示物,也是“点亮” 大学生心中“信仰之灯”的火种。

说来转眼就是两年多,许多人和事都成了匆匆的过客和淡淡的过往。但往事并不都如烟,那山那水那人已经刻在骨子里,成为历史记忆,永远都在心目中!

因为,忘记不只是堕落和背叛,更是对人性和良知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