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西站的志愿服务阵地里,有一抹红色格外亮眼。他们是哈尔滨市远播星火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他们身着统一的红色马甲,如同一簇簇跳动的火苗,用爱心与专业服务温暖着南来北往的旅客。而在这抹红色背后,有一位特殊的 “领路人”——刘志明老师,他以 “导师” 的担当与热忱,将专业赋能的智慧融入志愿培训,为这支队伍注入专业与温情的双重力量。
志愿者们的每一次暖心服务,都源于扎实的培训积淀。在培训中,他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 “场景化教学” 里沉浸式成长。 讲解 “特殊旅客服务” 时,培训以真实案例为引:“遇到坐轮椅且携带医药箱的旅客,别急着说‘我帮你提’,先问清车次,随后规划最快通道,再帮他把医药箱放到轮椅置物篮里……” 这种 “尊重式服务” 的理念,让志愿者们明白,服务既要帮到实处,更要维护旅客尊严。 实战模拟更是培训的 “重头戏”。“我这趟车还有 10 分钟就开了,可我找不到检票口在哪!” 面对模拟旅客的焦急求助,有的志愿者从最初只知道帮助旅客指引方向,到后来主动帮提行李、规划最优路线等,在“带路 + 协助” 的组合服务技能,成就了每一位志愿者的本能反应。正如培训中强调的:“志愿服务不能只靠热情,得有‘真本事’,抠细节、练本领,才能把事情做好。”
走出培训课堂,志愿者们把专业技能带到了西站的每一个角落,用一个个感人瞬间诠释着星火志愿精神。 志愿者们用培训练就的 “硬实力”,把每一次服务都变成了旅客出行路上的 “暖心锚点”。 在哈尔滨西站的日与夜,远播星火公益志愿者们就像一颗颗火种,把培训的专业底色和服务的温情本色融合在一起。他们或许只是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一员,却用经过打磨的服务技能,让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的志愿精神,在冰城的交通枢纽处熠熠生辉,让每一位旅客的出行路,都因这抹志愿红而多了一份温暖与安心。
2025年10月26日早上9:40分许,哈尔滨西站东广场人流如织。一位失去右腿的老人倚靠着出站口的立柱目光中透着茫然,心急如焚。此时,星火公益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身影穿过人群,当得知老人一家需要到哈西公路客运站进站乘车时,由于路途较远,老人第一次来哈西乘车,不清楚路线,距离开车时间不足半个小时了,老人在原地特别的无助。得知情况紧急后,来自哈尔滨市第73中学高二11班的窦展鹏同学立即向志愿者中队长王秀云简要说明情况后,王队长看了一下时间,得知时间紧要并出于安全考虑,,立即亲自带队并召集2名队员进行一同护送。得到队长的批准,窦展鹏同学立即主动接过最重的双肩包在肩上,双手稳稳扣住轮椅两侧扶手,低头时发现乘客衣角被轮椅轮勾住,立刻停下脚步,小心翼翼帮人理平整,轻声说“您坐好,我慢点儿推,”。另外2名志愿者宁雨婷同学掌心托着拐杖底部、避免金属头刮到地面,田梓歌同学拎着鼓囊囊的随身背包,三人脚步同步,护送着老人走向无障碍电梯。这场持续50分钟的爱心接力,在深秋的寒风中点燃了温暖的火焰。
电梯门缓缓打开,窦展鹏同学先侧身挡住门,让同行人先进入,自己最后进去时还不忘回头确认“都进来啦?”,稳稳将一行人送到地面后,又弯腰锁好轮椅刹车才起身。
从哈西站往客运站赶,一条双向车道的长马路横在眼前,窦展鹏同学抬腕看了眼手表,离发车只剩20分钟,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他先推着轮椅走到马路边,抬手向过往车辆示意,没想到最前面的私家车立刻停下,司机还降下车窗喊“慢慢来,不急!”,后面的车辆也跟着依次减速。窦展鹏同学赶紧招呼同伴“扶好阿姨,咱们快走”,一手攥着轮椅扶手,一手伸过去帮持拐的人稳住胳膊,生怕对方被风吹得趔趄,踩着斑马线稳稳当当穿过马路,抵达客运站门口时,他额头都冒出了细汗,来不及擦拭,却先问老人“您冷不冷?”
哈尔滨的秋季的寒风刺骨刮得人脸疼,客运站门口的双层保暖门帘又厚又沉。刚到门口,同伴们就默契地一左一右上前,一人攥着门帘上沿,一人托着门帘下摆,用力扒开一道足够轮椅通过的缝隙,还特意侧过身挡住迎面的冷风,喊着“展鹏,快推过来!”窦展鹏同学立刻推着轮椅快步通过,嘴里不停道谢。进了站,他先把乘客安顿在门口的长椅上,叮嘱“您在这儿歇会儿,阿姨我带您先去买票”。
跟着阿姨到售票窗口,主动帮忙报目的地、确认发车时间,怕记混还掏出手机记下来,回头又跑回乘客身边说“票买好啦,10点30分发车,来得及!”。之后和同伴一起推轮椅到无障碍电梯口,客运站的工作人员见状,立马小跑过来按电梯,还帮着挡着电梯门,轻声介绍“二楼候车厅直走第三个口就是,我带你们去”,到了候车厅,窦展鹏同学又帮乘客找了个靠暖气的位置,把随身背包递过去“您把包放腿上,暖和点儿”,直到乘客亲人赶过来汇合,10:25分准时到达候车厅,他才松了口气。
客车缓缓停靠在站台,窦展鹏先一步登车,用袖子擦了擦乘客座位上的浮尘,又把座椅靠背调得稍微倾斜些,方便乘客倚靠,还跟司机师傅打了招呼“师傅,麻烦等我们扶这位乘客上车哈”。随后他下车,蹲下身帮乘客把裤脚捋好,避免上车时勾到台阶,再双手搀着乘客的胳膊,轻声说“您先迈右脚,我托着您”,一步一步慢慢扶着上车落座。随后又转身把行李和背包搬上车,大的行李箱轻轻塞进下方行李舱,小背包则放在乘客头顶的行李架上,踮着脚反复调整位置,确认“这样放不晃,下车好拿”。一切安顿妥当,乘客拉着他的手不停道谢,窦展鹏笑着摆手“应该的,路上注意安全,到地方记得报平安”。送别后,他又把轮椅推到角落,仔细折叠好,用纸巾擦干净扶手和轮轴上灰尘,检查了刹车和扶手螺丝,确认没问题后才送回存放处,回来时还不忘把客运站门口的门帘轻轻归位,10:35分准时安顿好一切,挥手告别。
这场发生在寒秋的温暖相遇,最终化作一张照片里的笑脸、监控中心的影像资料,以及无数旅客手机片段中的红色身影。正如刘志明队长在培训总结会上所说:“我们可能无法消除所有艰难,但至少能让每段艰难的路途充满尊严。”
除了这场紧急的中转接力,哈尔滨市星火公益志愿服务队的日常值守同样温暖。在哈尔滨西站东广场负二层的南岗区志愿服务驿站,红色马甲如“移动灯塔”,为旅客指明方向;在车站通道门口,志愿者紧盯拄拐老人的步伐,在“小心地滑 注意脚下”的警示牌旁,用目光织就更安心的守护;在东广场的蓝天之下,志愿者推着轮椅缓缓前行,在开阔广场上划出温暖轨迹——这些日常的“微小瞬间”,共同织就了冰城的暖心图景。
尤为动人的是,这群志愿者中不乏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的高中生身影,他们虽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却以最认真的态度守好每一个志愿服务岗位,用行动诠释着“少年担当”;这份热忱与善意,更离不开学校老师的悉心引导与表彰鼓励——正是对“助人为乐”精神的重视与培育,才让青春力量在志愿服务中蓬勃生长,让奉献精神成为校园里最动人的成长底色。
通过这一次次事件与日常,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帮助者还是被帮助者都心怀感恩,这也反映出在中国最北方,暖心事件的频繁发生并非偶然。我国的青年都心怀大志,但仍把心放在人民这里,这甘于奉献、扎根实处的模样,才是真正动人的“北国风光”。(记录者:王思睿)
责任编辑:吴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