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暖,又逢重阳。在这承载着敬老感恩传统美德的节日前夕,中原银行林州支行党建会议室内温情洋溢、暖意融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新时代党建工作委员会、中国公益记录者在线红旗渠工作站、红旗渠友好合作联合会、中原银行林州支行联合主办,在此隆重举行慰问活动,向当年用血肉之躯在太行山崖凿出“人工天河”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最真挚的祝福。
出席的人员分别是:红旗渠特等模范张买江、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铁姑娘队队长郭秋英、红旗渠建设者宋和金、“李贵老县长的儿子”红旗渠传承人李红,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新时代党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公益记录者在线副总编辑、红旗渠友好合作联合会主席邓军强,红旗渠友好合作联合会副主席申军田、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林梅、社会团体部副主任郭海州、文化宣传部副主任韩玉昌,理事邢国庆,会员代表李广军、张晓利、李剑波、预备会员刘晓敏、王保东等。
红旗渠友好合作联合会主席邓军强向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铁姑娘队队长郭秋英赠送书法作品《巾国壮志》
今年,正值这条承载生命与希望的渠水奔流不息的第六十载,也是红旗渠友好合作联合会砥砺前行、传承精神的第十个春秋。双庆交汇,让这场跨越一甲子的致敬,承载着非同寻常的历史厚重感与时代共鸣。
红旗渠友好合作联合会副主席申军田向红旗渠特等模范张买江
赠送书法作品《功在千秋》
慰问现场,岁月在修渠者们脸上刻下的皱纹,宛若一条条微缩的渠线,无声诉说着那段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修渠劳模张买江、郭秋英,修渠人宋和金,红旗渠精神传承人李红——这些闪光的名字早已与红旗渠的传奇紧密相连。当联合会代表将饱含深情的红旗渠食用油、醇香的小磨香油及笔力千钧的书法作品敬送到他们手中时,现场掌声如潮。这掌声,既是对往昔功勋的崇高礼赞,更是对精神永续的生动见证。
红旗渠友好合作联合会主席邓军强向红旗渠建设者宋和金赠送书法作品《致敬修渠者》
“是前辈们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在太行绝壁上为我们凿出了这条‘生命渠’!”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新时代党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公益记录者在线副总编辑、红旗渠友好合作联合会主席邓军强紧握劳模们的双手,言辞恳切,“他们铸就的不仅是‘人工天河’,更是一条永不断流的精神长河。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让这条精神之河奔腾不息,永远向前!”
红旗渠友好合作联合会副主席申军田向“李贵老县长的儿子”
红旗渠传承人李红赠送书法作品《贵在传承》
他郑重表示,联合会将以十年为新征程的起点,既要将对修渠功臣的关怀落到实处,更要以新时代的表达方式和创新载体,让红旗渠精神与时代脉搏同频,与青年心灵共振,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深深融入每一代人的血脉之中。
回望历史长河,红旗渠宛如一座永恒的丰碑。它彻底打破了林县(今林州市)“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千年困局,将清泉送入56.7万人家中,滋润了37万头牲畜,浇灌出54万亩沃野的丰收图景。为了这泓清流,英雄的林州儿女凭着满腔豪情,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这每一个数字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怀故事。
而比渠水更为珍贵的,是在这伟大实践中淬炼成钢的红旗渠精神。它已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砥砺前行中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与力量源泉。
霜染重阳,情谊愈浓;手捧清泉,永念凿渠人。这场重阳慰问,早已超越了一次简单的节庆活动,它是一次精神的溯源,更是一次力量的传承。六十年一甲子,渠水奔流不息,精神薪火相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那穿越时空的红旗渠精神,必将如滔滔渠水,继续滋养这片英雄的土地,激励新时代的奋斗者在复兴征程上破浪前行,续写时代华章!(记录者:郭海州)
责任编辑:丁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