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我作为学校航模社团的代表,踏上了飞往成都研学的飞机。作为航模队员,能从全国初赛中突围,参加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与波音公司联合举办的“放飞梦想”航空科普教育项目总决赛,真是太幸运了。我的心早跟着机翼的震颤飞向了远方——那里有来自全国的乡村少年,我们都带着“小小航空探险家”的期待,要在这座城市书写属于自己的飞行故事。

航迹:触摸航空的温度

一周的行程像被精心编排的航图,每一站都藏着惊喜。成都立巢航空博物馆里,虎纹运5B飞机的涂装像披了层威风铠甲,阳光下的纹路闪着光;初教6教练机静静伫立,听老师说它是许多飞行员的“启蒙老师”,连机翼的弧度都透着温柔。最让我心跳的是“我是小机长”体验,坐进模拟驾驶舱握住操纵杆时,眼前密密麻麻的仪表突然让我懂了:飞行员的每一次拉升,都藏着千万次的练习。

西南航空职业学院的西式建筑很美,但教学楼前的退役飞机残骸更让我挪不开眼。航空老师握着飞机模型拆解飞行原理,指尖划过机翼时,也讲起了飞行员的故事:遇乱流时稳如磐石的手,落地时湿透的手套,“责任”两个字突然有了重量。那天的阳光透过教室窗户,在模型飞机的影子上镀了层金边,我悄悄握紧了拳头——原来航空不只是技术,更是勇气的传承。

奇遇:闯进未来与过去

相比之下,成都科幻馆像一场奇幻的梦。9米高的“笨笨”站在大厅,金属关节转动时“咔嗒”作响,明明是庞然大物,圆脑袋却透着温顺,像只等待抚摸的大金毛。走进“时空隧道”,头顶脚下的光带流动如银河,明明是光影,却觉得再走几步就能摸到未来的风。仰头望“科幻之眼”时,天光落在地上的光斑里,我晃了晃手,突然想:说不定未来的航天人,此刻正望着我们呢?

研学里的“慢时光”同样珍贵。三星堆考古体验时,石膏粉兑着90毫升水搅拌成浆,倒进模具的瞬间,仿佛听见千年前的工匠在耳边低语。蹲在“考古坑”里用小铲子拨开浮土,摸到青铜器残片与象牙的刹那,心跳都漏了一拍——这是与古老文明的握手啊。文物修复大师曾爷爷捏着碎片对齐纹路,布满老茧的手格外轻柔:“文物会碎,但文明不会。”那句话,和我亲手复刻的三星堆面具一起,被郑重收进了行李箱。

竞技:在天空写下成长

紧张的比赛终究来了。四轴飞行器项目的等候室里,手心的汗把遥控器都浸得发滑。“10号苏晟涵”——听到名字的瞬间,我抱着飞行器快步走到场地,发令旗落下的刹那,指尖轻轻推起摇杆。“嗡”的一声,飞行器腾空而起,旋翼带起的风扫过手背,倒让我定了神。绕锥桶第一圈,机身稳稳如被线牵;第二圈稍偏右,轻拨摇杆便回正,像只乖巧的蜂鸟悬在半空;第三圈时,耳旁只剩自己的呼吸与旋翼的节奏共振。直到它稳稳落在起降点,裁判报出“57秒”,我才后知后觉地笑了。最终拿到三等奖的证书时,指尖还留着操控的触感——这成绩不算顶尖,却像块基石,让我更盼着下次能飞得更稳、更快。

着陆:梦想在心底扎根

离别的那天,我把航空博物馆的门票、科幻馆的纪念章、三星堆的复刻面具和三等奖证书一一摆开,突然发现:这场研学就像一次“双轨飞行”,飞行器在天空画出轨迹,而我在时光里触摸着文明与未来。从航空的勇气到科幻的想象,从古老的智慧到当下的挑战,每一段经历都在心里种下种子。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当我真的成为航天人,会想起成都的夏天:虎纹飞机的铠甲在阳光下闪光,“笨笨”的金属关节咔嗒作响,曾爷爷的手捏着文物碎片,还有那架57秒绕完锥桶的四轴飞行器——它们都在说:梦想的起飞,从来不止于天空,更在每一次踮脚眺望的目光里。而我们,终将带着这份热望,让中国航天飞得更高、更远。(小记者 苏晟涵)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