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1月3日至5日,项碧英同志和武顺三同志分别从浙江杭州和四川成都来到河北唐山,寻找其大舅雷烨烈士的红色足迹,先后走访了迁西县3处、丰润区2处和滦州市1处雷烨当年拍摄冀东抗战的实际拍摄地。

雷烨 沙飞摄

雷烨,原名项金土,学名项俊文,1914年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孝顺镇后项村。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亡国亡种的危机。此时,已父母双亡的项俊文,成为家中的顶梁柱,本需负责养活其弟弟和妹妹,但还是变卖了祖宅,然后把弟弟妹妹送进养育院,用卖宅所得的100块现大洋中的50块买了一台照相机,50大洋当盘缠,慷慨奔赴延安,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战。

项俊文离家前与大妹项秀华和小弟项秀文合影留念

到达延安后,项俊文改名为雷烨,并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又以雷烨、雷华、朱靖等笔名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多篇文章和照片,组建文艺突击社,编印革命刊物。

雷烨与小田华合影 沙飞摄

为加强敌后新闻报道工作,八路军总政治部决定组建前线记者团,雷烨被任命为记者团第一组组长。1938年11月20日,他离开延安,于12月下旬,终艰难抵达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

雷烨(前排左一)率记者团抵晋察冀边区,受到聂荣臻司令员(前排右二)的亲切接见

1939年9月前后,雷烨主动请缨,来到冀东抗战最前沿,深入冀热边、长城内外敌后战场,从事战地采访工作。

1941年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大年前一天,日军在丰润县潘家峪制造惨案。1月30日,雷烨步行几十里赶到现场,拍摄了大量照片,随后写下新闻通讯,第一时间向国内外报道了日军的残酷暴行,留下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进行大屠杀的铁证。

此后,雷烨又随军在迁西县钓鱼崖村、南团汀村的滦河岸边、喜峰口长城沿线,滦县干河草村,以及热南地区的燕山深处等地,拍摄了大量反映冀东八路军艰苦开展抗日战争的照片,写下了大量战地通讯和《滦河曲》等歌词,分别在《晋察冀日报》上发表。

1943年2月,雷烨离开冀东,辗转到河北阜平参加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会后又到《晋察冀画报》社找到沙飞,把在冀东拍摄的全部底片交给报社保管。沙飞决定马上出版专集,并让雷烨留下协助编辑工作,撰写冀东八路军抗战的纪实文章。

1943年4月19日,《晋察冀画报》社所在的河北平山某村庄被日军包围。第二天凌晨,为掩护乡亲们转移,雷烨与警卫员在与敌人交战中负伤,他让警卫员服从命令撤退,并从容砸毁望远镜、钢笔、相机等心爱物品后,用最后一粒子弹英勇殉国。

项碧英、武顺三和迁西县陪同人员及记者在迁西县南团汀村委会门前合影

2025年11月4日上午,在迁西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马振等同志陪同下,项碧英、武顺三同志来到迁西县钓鱼崖村原址,寻找雷烨当年拍摄《滦河晓渡》照片的拍摄地。据《迁西县志》记载,钓鱼崖村滦河两岸均有冀东八路军的兵工厂、被服厂;据中国著名公益摄影家戚辉同志说,从摄影专业角度判断,雷烨当年是站在滦河北岸,由北向南拍摄了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滦河晓渡》 雷烨摄于1941年
项碧英、武顺三表姐弟俩在《滦河晓渡》处留影 戚辉 摄

在迁西县三屯营镇滦河西岸的南团汀村村北约1500米处,项碧英、武顺三表姐弟俩来到雷烨于1941年5月拍摄《渡滦河》照片的地点寻旅。

《渡滦河》 雷烨摄于1941年

虽然雷烨当年的拍摄原点已被大黑汀水库淹没,但公益摄影师戚辉根据雷烨作品的背景、角度、构图、用光等因素进行专业分析,最后确定,这里就是雷烨拍摄《渡滦河》的夹角及直线的位置。

《渡滦河》拍摄角度 赵诤国 摄

随后,项碧英和武顺三同志在这里留下了这张合影。

项碧英、武顺三在《渡滦河》处合影 戚辉 摄

这天下午,在迁西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马振同志和喜峰口长城抗战博物馆馆长张国华同志陪同下,项碧英、武顺三两位同志来到了当年舅舅雷烨拍摄《子弟兵战斗在喜峰口》系列照片的拍摄地寻旅。下边是雷烨烈士留下来的照片,时间为1942年的端阳节。

《子弟兵战斗在喜峰口》 雷烨组照之四
《子弟兵战斗在喜峰口》 雷烨组照之一
《子弟兵战斗在喜峰口》 雷烨组照之三
项碧英、武顺三同志在喜峰口长城上合影 戚辉摄
项碧英、武顺三与全体陪同人员在喜峰口长城上合影

2025年11月5日上午,在潘家峪惨案纪念馆馆长周学军、唐山市历史学会名誉会长曾文友和丰润县古石城村儿童团团长吴邦女儿王海燕等同志的陪同下,项碧英同志来到潘家峪惨案发生地追寻雷烨烈士当年的革命足迹。

潘家峪惨案发生地之一——潘家大院 赵诤国摄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馆长周学军同志介绍说,1941年1月25日,日军趁村民大多已从外地回家过年之机,调动驻周边多个县的武装兵力,从四面八方包围了潘家峪村,把全村百姓赶到村西大坑和“潘家大院”,采取机枪扫射和火烧的残忍手段,一天内屠杀村民123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潘家峪惨案。

《惨绝人寰,日军烧杀潘家峪之一》 雷烨摄

据唐山市历史学会名誉会长曾文友同志介绍,潘家峪周边村庄是冀东三个抗日根据地之一的腰带山根据地的中心;冀东党政军干部周文斌、陈群、节振国等人就在这一带开展抗日斗争;马庄户村是当年中共丰滦迁联合县的成立地点,距此仅有几华里;而潘家峪村的很多农户都是八路军的“保垒户”。正因如此,日军为了消灭冀东抗日力量,才在潘家峪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项碧英与陪同人员在潘家大院留影 赵诤国摄

为更加了解这段历史,项碧英同志认真观看了潘家峪惨案纪念馆的影片和展陈。

项碧英等人观看《潘家峪》专题片 赵诤国摄
项碧英认真观看专题片 赵诤国摄
项碧英在潘家峪惨案纪念馆雷烨展区驻足 赵诤国摄

据王海燕同志介绍,雷烨当年就住在她祖父在丰润县古石城村的家里。潘家峪惨案发生时,父亲刚刚15岁。后来,父亲告诉自己,惨案发生后第五天,雷烨从地窖里爬出,步行前往几十里外的潘家峪采访,回来后又扎进地窖写报道。1942年的一天,雷烨对王海燕的父亲说,“你以后就叫吴邦吧,有了化名,便可保护亲朋好友和众百姓”,随后又为父亲穿上自己的军装、别上手枪,并拍下了下面这张珍贵照片。

吴邦身穿军服的照片 雷烨摄于1942年

王海燕同志还告诉记者,雷烨一直鼓励其父亲吴邦努力学医,将来可到卫生队工作。后来,吴邦成为一名出色的军医,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医治好大量伤员和将士们的疾病。解放后,又一直在唐山255医院当军医。

11月5日下午,在曾文友、王海燕等同志陪同下,项碧英又来到了位于滦州市王店子镇干河草村东的干河草伏击战纪念碑广场,来追寻雷烨烈士的红色足迹。

项碧英在干河草伏击战纪念碑前留影 赵诤国摄

在潘家峪惨案中幸存下来的年轻人,怀着满腔怒火,纷纷加入“潘家峪子弟复仇团”,与冀东八路军十二团并肩打击日本侵略军。1942年7月18日,驻迁安县沙河驿的日军130余人和数百名伪军一路西进,准备向驻滦县榛子镇、丰润县等据点运输粮草和辎重。提前侦知情报的冀东八路军十二团,在团长杨思禄同志和二营营长曾克林同志的指挥下,在日伪必经之路上的干河草村东青纱帐中设伏。当前头伪军走到王店子村,日军进入我军伏击圈后,十二团一营将士和“潘家峪复仇团”一起打响了伏击战。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日军被全歼,制造潘家峪惨案的罪魁祸首佐佐木被击毙。这场伏击战以冀东八路军取得大捷而被载入抗战史册。雷烨得知信息后,立即赶赴部队,拍下了这张珍贵照片。

在干河草战斗中缴获的重机枪 雷烨摄
项碧英与滦州市王店子镇干部张镇和当地融媒体记者宣颖合影 赵诤国摄

项碧英、武顺三表姐弟俩由衷地感概道:作为雷烨烈士的亲属,能来唐山重走大舅当年走过的革命之路,既是对大舅的深情缅怀,也是对全国所有的抗日英烈深植于内心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铭记、弘扬和传承。

作为小编的记者认为,当年雷烨主动请缨,先后来到晋察冀边区和冀东抗日最前沿当战地记者,以笔和相机作刀枪,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建立新中国以身殉国,成为中国首批300名抗日英烈,被列入世界反法斯战争中的十大殉难们战地记者名单,他不仅是记者们的老前辈,更是每名新闻工作者永远学习的楷模。(记录者:张国华)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