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西站人潮涌动的候车大厅,那件亮眼的红色志愿者马甲,早已不是简单的标识,而是旅客心中最可信赖的“温情符号”。
2025年11月8日上午9点10分,哈尔滨西站东广场负二层南岗区志愿服务驿站前,张大爷夫妇拖着沉甸甸的行李,带着几分焦灼匆匆求助。两位老人从大庆赶来乘坐Z114次列车,无家人陪同,行李又多,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当班队长刘志明见状,当即带领队员来自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二年级林可唯同学组成临时服务小队,一场充满暖意的爱心护送就此展开。从岗前培训沉淀的最优路线规划,到现场默契十足的分工协作,他们用专业的细节把控与严谨的纪律性,为老人的旅途筑牢温暖屏障,红马甲的身影在来往人流中,交织成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出发前,林可唯同学已按服务规范,精准规划出从进站口到Z114次列车站台的最短最优路线。作为团队里公认的“细致先锋”,林可唯主动接过老人手中沉甸甸的银色行李箱和黑色运动包,严格遵照培训要求将重物合理分装,全程保持匀速前行,既不让老人追赶费力,也确保行李搬运稳妥。行至候车大厅一处地面接缝处,她下意识放慢脚步,侧身回头,用温和的语气轻声叮嘱:“大爷阿姨,前面路面有点不平,您二位慢走,小心脚下。”
抵达安检口,林可唯动作娴熟地将行李分层摆放至传送带上,转身面对老人时,脸上满是安抚的笑意:“大爷阿姨,安检很快就好,我就在这儿守着行李,您俩放心歇会儿。”整个安检过程中,她的目光始终紧紧锁定着传送带上的行李,生怕有丝毫闪失,直到确认所有物品完好无损地通过安检,才放心地引导老人继续前行——这一幕,正是服务队“行李全流程看护”纪律最生动的践行。
走到无障碍电梯前,林可唯提前几步按下呼叫按钮,待电梯门平稳开启、内部灯光亮起后,她侧身站在一旁,礼貌示意老人优先进入,自己则用手臂轻轻护住电梯内侧角落,细心防范老人不慎磕碰。电梯运行的短短几十秒里,她也没有丝毫松懈,时刻关注着老人的站姿,直到电梯稳稳停靠站台层、门完全打开,才悄悄松了口气,继续引导老人走出电梯。
候车期间,林可唯始终陪在李阿姨身边,寸步不离。见李阿姨的衣领被过往人群带起的风吹得凌乱,她自然而然地伸出手,温柔地帮老人整理平整;又指着不远处的便民区域,耐心细致地介绍:“阿姨,那边是爱心候车区,坐着更舒服,旁边还有医护应急点,您要是有任何不舒服,或者有其他需要帮忙的,随时跟我说就行。”
护送途中,林可唯与队长的配合,更处处彰显着团队的专业纪律性。路过一处临时堆放清洁工具的拐角,她脚步轻轻一顿,随即做出培训中约定的手势,向身后的队长示意“前方有障碍”。队长心领神会,立刻放慢护行节奏,待林可唯确认路线安全、再次示意后,才继续稳步前行。这份无需言语的默契,源于服务队一套严苛完善的培训体系——从简洁高效的手势暗号到规范专业的应急处置,从行李搬运的力度控制到与旅客沟通的话术技巧,每一项服务细节都经过千百次的反复演练,早已内化为志愿者的本能反应。
随着广播里响起Z114次列车的检票通知,林可唯与队长护送着老人准时抵达检票口。她先小心地将行李推至电梯门口,提前与检票员、安检员高效沟通后,两人合力将老人的物品平稳安置在指定位置;又贴心地提醒老人:“大爷阿姨,车票和证件放在内侧口袋里更安全,不容易丢失,旅途中有任何问题,随时联系站台的工作人员,他们都会帮忙的。”
临别时,张大爷夫妇紧紧握住林可唯的手,再三道谢,言语间满是激动与感动。林可唯站在站台边,笑着挥手送别,红色的马甲在人流中格外醒目,渐渐成为老人回望时眼中最温暖的光点。
在哈尔滨西站,这样的志愿小队并非偶然出现的温暖——他们是哈尔滨市远播星火公益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像林可唯同学一样的志愿者,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身份与职业,却因“志愿服务”这一共同信念凝聚在一起。他们把旅客出行的每一个环节都打磨得扎实周到:从进站引导时的精准路线规划,到候车期间的细致入微关怀,再到检票上车时的句句温馨叮嘱,每一份付出里都藏着对陌生人的真诚善意,更承载着一支志愿队伍的专业素养、纪律担当与人文温度。
在哈西站南岗区志愿服务驿站的红色背景墙前,林可唯胸前的志愿者证件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不是一次偶然的温情善举,而是哈尔滨西站每天都在循环上演的服务日常,更是志愿精神在每一个细节、每一项纪律中落地生根、生动绽放的真实写照。(记录者:张宇昊)
责任编辑:吴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