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梁山与文峪河的相拥之处,交城县南堡村这座沉淀着百年岁月的村落,近年因“北方小洱海”的绝美盛景刷屏全网。从默默无名的晋西乡村到万人打卡的网红地,这里的湖光山色、地道烟火、千年底蕴,再加上交城县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的守护力量,共同谱写了一曲“流量”与“留量”的和谐乐章,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读懂自然与人文的双向奔赴。
南堡村的走红,是自然馈赠与历史厚积的必然。文峪河作为汾河一级支流,滋养着这片土地已有千年,而村庄依河而建、枕山而居的格局,早在明清时期便已成型。昔日里,村民们以农耕渔猎为生,在文峪河上捕鱼、在吕梁山下耕耘,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也沉淀下“敬畏自然、守护家园”的朴素理念。近年来,交城县推进“五水共治”生态工程,文峪河水库水位上涨,碧波环抱苍翠远山,复古红渔船静泊岸边,落日余晖洒在水面泛起粼粼波光,酷似滨海盛景的画面被游客定格发布在社交平台后,“山西人的‘海’”“北方小洱海”的标签迅速发酵,1小时可达的便捷交通,让南堡村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变为“一朝成名天下知”。
走红后的南堡村,既有着山水画卷的灵秀,更有着人间烟火的温暖。沿着乡间小道前行,村口的柿子树挂满橙红果实,田间的玉米地泛着金黄,爬满藤蔓的围墙间藏着百年老屋的青砖黛瓦,每一处都透着岁月静好的乡村诗意。而最动人心魄的,莫过于舌尖上的生态滋味——文峪河水库的鲜鱼,经村民用胡麻油炝锅,加山泉水慢炖成奶白色鱼汤,搭配贴锅玉米饼子,一口鲜醇直击味蕾;非遗美食交城卜烂子,以田间鲜土豆为料,蒸后翻炒裹满蒜香,藏着“就地取材”的生态哲学;大锅菜里的白菜、豆腐、粉条,都是村民自家种植的食材,无农药残留,鲜香浓郁。如今,村里的农家乐大多加入了交城县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牵头的“绿色餐饮联盟”,使用可降解餐具、推行“光盘行动”,让游客在大快朵颐时,也能践行环保理念。
然而,网红热度带来的不仅是客流,更有生态压力。随着游客激增,随手丢弃的食品包装、塑料瓶散落在岸边,随意践踏的植被留下斑驳痕迹,部分游客攀折草木、占道停车,让这份天然与古朴蒙上阴影。此时,交城县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挺身而出,成为美景的“守护者”。志愿者们常年开展河道清理、植被养护工作,在村口、停车场、水库岸边设置环保驿站,免费提供垃圾袋和生态科普手册;每日在核心区域巡逻引导,划定生态敏感区警示线,协助规范停车秩序;还发起“临时护绿小队”,邀请游客参与短时志愿活动,共同清理垃圾、维护游览秩序。协会的默默坚守,让村民与游客逐渐形成共识:南堡村的“流量密码”是自然与历史的双重馈赠,而“无痕参观”才是留住这份美好的关键。
从明清时期的农耕村落,到如今的网红打卡地,南堡村的变迁从未脱离“生态”二字。这里的山,是吕梁山亿万年的地质雕琢;这里的水,是文峪河千百年的滋养流淌;这里的美食,是土地与河流的本真馈赠;这里的人文,是村民世代相传的守护初心。交城县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的加入,更让这份守护有了专业力量——他们用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网红热度转化为生态保护的动力,让每一位游客都成为文明的传递者。
如今的南堡村,依旧是那个“碧水映青山”的诗意村落:文峪河的水愈发清澈,吕梁山的绿更加鲜活,村民的笑容依旧淳朴,游客们带着敬畏而来,带着美景与文明而去。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融,山水与烟火共生,网红流量与生态保护双向奔赴。愿每一位来访者都能铭记:我们是美景的欣赏者,是美食的品尝者,更是生态的守护者。让交城县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的守护精神延续,让南堡村的湖光山色、烟火滋味、千年底蕴,永远留存这份纯粹与动人。(记录者:张晋)
责任编辑:吴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