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孙静)

时已入秋,清晨的草叶上凝结了晶莹的露珠,在初升的阳光下闪烁着微光。这便是“白露”——每年公历9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到来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道:“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之名,由此而得。

白露三候,自古有之: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天空中南飞的雁阵,屋檐下离去的燕影,林间储食备冬的飞禽,无不昭示着季节的更迭。古人观察自然之细微,将天象物候与人文生活巧妙相连,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时间感知体系。

白露之名,最早见于《诗经》中的“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便已在这个时节凝望晨露,感怀时节。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中已有完整二十四节气的记载,白露位列其中。古人认为,露水是“天地之津”,而白露时节的露水尤为特殊,因其洁白而得名。

白露习俗,南北各异。南方有“收清露”的习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古人相信白露时节的露水有特别的功效,可以洗眼明目,煎药延年。在湖南一带,人们于此日采集露水制作眼药水,或是用来煮茶。

北方则盛行饮用“白露茶”。此时采摘的茶叶经历了夏季的酷热,别有一番甘醇清香。老南京人则好“白露茶”与“白露酒”,此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苏州一带则食鳗鱼,此时河鳗最为肥美;温州人好采集十样白煨乌骨白毛鸡,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

 

福建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传统习俗。民间相信白露日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这虽有些夸张,却道出了人们对这个时节食材的珍视。浙江苍南、平阳等地,人们于此日采集十多种带“白”字的草药,与白毛乌骨鸡同炖,以滋补身体。

文人墨客对白露情有独钟,留下了诸多名篇。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道出了白露时节游子思乡之情。陶渊明则说:“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表现了隐逸之士与自然融合的心境。

白居易的《南湖晚秋》描绘:“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刘禹锡的《秋词》则写道:“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白露时节的物候特征,更寄托了文人对于时光流转的深沉思考。

白露时节,农事活动尤为繁忙。华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长江流域正值水稻抽穗扬花的关键阶段,棉花也进入分批采摘期。黄淮海地区的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即将成熟,东北地区则开始收获大豆、谷子、水稻。农谚云:“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白露雨来苦,农家收割忙。”“白露看花,秋分看谷”——,道出了这个时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随着时代变迁,白露的习俗也在悄然演变。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已少有闲暇采集清露或自制米酒,但一些传统仍以新的形式延续。茶文化复兴让白露茶重新受到青睐,养生热潮使人们再次关注节气食材。社交媒体上,每到白露时节,总有人分享自制白露美食的照片,或是吟咏相关诗词。

现代都市人或许不再能够亲身感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生活,但对自然的向往却从未消减。阳台种植、周末农家乐、节气美食制作……这些都是现代人与节气保持连接的方式。白露时节,城市公园里晨练的人们会注意到草叶上的露珠,摄影爱好者会捕捉这个季节特有的光影,诗爱者会在朋友圈分享白露诗词——传统以新的形式延续着。

白露带给现代人的,不仅是对自然的观察,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启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节气仿佛是一种提醒,让我们停下脚步,感受时间的质感,体会生命与自然共振的节律。白露告诉我们:万物有时,四时有序。这种古老的时间智慧,在今日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能够控制室内温度,无视室外季节变化;人工照明让我们忽略了自然光线的微妙变迁;反季节食品让我们淡忘了食材本来的时节。然而,节气文化的复兴,表明白露这样的传统时间标记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满足了现代人对与自然重新连接的渴望,对规律与节奏的寻求,对文化根源的回望。

白露之后,秋意渐浓。清晨的露水将会变成霜冻,绿叶将渐次变黄飘落,候鸟将继续南飞的旅程。这是一个过渡的时节,夏天真正离去,秋天正式登场。在这种过渡中,蕴含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人类活动应当与自然变化保持和谐一致。

白露时节,让我们不妨早起一天,感受清晨微凉的空气,观察阳光下的露珠,品尝应季的食材,诵读相关的诗词。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以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体验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节气,感受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时间美学与生活智慧。

白露为霜,天地始肃。在这个时节,我们不仅看到了自然的变化,更看到了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与创新。从古至今,白露始终是那个白露,而人们对它的理解与体验,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这正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永恒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