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作为旗帜小记者,我很荣幸能够走进支云非遗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探寻百年酱酒非遗技艺的精彩之旅。
今天早晨,我和妈妈还有姥爷一起踏入酱酒非遗博物馆,就被“酱香宗师”张支云先生的事迹便映入眼帘,从早年参与茅台酒厂建设,到后来在珍酒厂的贡献,再到与嫡长孙张炀创立支云酒业,他的一生都与酱酒紧密相连。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珍贵的聘书,仿佛在诉说着他为酱酒事业拼搏的岁月,让我深切感受到他对酱酒的执着与热爱,专注于酱酒产业的研发和发展还有非遗传承精神!
一进馆,“酱香巨匠 至真支云”的标识便十分醒目,瞬间让我感受到这里浓厚的酱酒文化氛围。在“华氏传人”展区,我了解到张支云先生的传奇经历。幼年历经坎坷,却造就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性。从1937年,他结缘华氏成义烧坊,开启了与酱酒的不解之缘。他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研习中,达到“人酒合一”的境界,25岁就出任成义烧坊“副酒师”,全面监管酿酒各个环节。
我们旗帜小记者在非遗博物馆老师带领着边参观边讲解,认真的并且近距离去了解“非遗传承——108道工序”展示区,看着一套套古朴的酿酒工具和生动的工艺流程展示,将我带入了酱酒酿造的世界。“一年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讲解员介绍的“12987”古法工艺,要我印象深刻,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坚守。看着那些微小的雕塑的酿酒场景模型,我仿佛能看到酿酒师傅们忙碌的身影,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阵阵酒香。看到“非遗传承——108道工序”的展示,让我看到了酱酒酿造的复杂与精细,从制曲、投料,到蒸煮、发酵等,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这些匠人精神也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非遗博物馆里还看到茅台镇独特的酿酒条件,其中有那一片片金黄的小麦,是茅台镇酱酒酿造的重要原料,富含淀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了绝佳条件,还有看到那一片红缨子糯高粱,是茅台镇特产的有机糯高粱,只有在茅台镇特有的水分、土壤和气候环境下才能种植,因为有了它,茅台镇酱酒才有了纯正的酱香味,这也让茅台镇酱酒具有了不可复制性。茅台镇的地形也很有特点,地势低凹,赤水河环绕,大山屏蔽,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空气中丰富的微生物,为酱酒酿造提供了天然的“发酵池”,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都具备啦!
当我们参观看到“支云酒品鉴‘九法’”区域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从“听酒花”到“观酒色”,从“闻酒香”到“赏其纯”,再到“抿五味”“感其柔”等,每一个品鉴环节都有独特的讲究。博物馆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九法”是张支云先生多年酿酒经验的总结,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领略支云酒的魅力。
当我们参观结束后,旗帜小记者分别采访酱酒非遗博物馆的讲解工作人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张支云为什么是“酱香宗师”,还被誉为“茅台镇酱香型白酒祖师爷”“中国酱香型白酒文化活化石”,支云酒作为他唯一嫡传的正宗坤沙酱酒,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博物馆里陈列的各类支云酒品,不仅是美酒,更是酱酒非遗文化的载体。
最后,让我兴奋和惊喜的是,在这次参观采访中,我还被评为“优秀旗帜小记者”,还获得有纪念礼品,拿到荣誉证书的那一刻,我既惊喜又自豪,这是对我此次采访的肯定,也让我对非遗文化传播有了更强的使命感。
在本次参观结束后,我们还和酱酒非遗博物馆的讲解员的合影留恋,沉浸式参观体验不仅增长知识,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成长的印记,当我们走出博物馆,我的心中满是感慨。张支云酱酒酿造技艺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靠的是一代又一代酿酒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匠心。
通过这次参观让我深刻感受到张支云酱酒酿造技艺这一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作为小记者,我会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酱酒非遗文化,为传承和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