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资源与经济效益的天平上,一家改制后的民营医院会做出怎样的抉择?面对治疗23年、家庭濒临困境的本院老员工,唐山弘慈医院用行动给出了答案:敞开大门,接她“回家”。近日,该院老员工倪淑敏在病情危重、家庭经济难以为继的时刻,被医院接回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治疗,这一举措不仅温暖了患者家属的心,也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老员工“归家”,ICU里的温情守护
10月31日下午,在唐山弘慈医院ICU病区,护士长孙玉涛正细致地为倪淑敏更换导管。病床旁的血液滤过机、呼吸机等设备默默运转,维系着生命的希望。
倪淑敏自2002年罹患尿毒症,病程已长达23年。近三年来病情持续恶化,她的丈夫韩东海为救治妻子耗尽家财。“就在我们一筹莫展时,是弘慈医院向我们伸出了手。”韩东海回忆,院长董来成亲自对他表示:“倪老师是医院的老员工,我们不能看着不管。回来吧,这里有医保之外的二次报销福利。”
李浩主任跟韩东海在交流患者的病情
“只要家属不放弃,我们必全力以赴”
“接收倪老师,我们有压力,但更有责任。”ICU科室主任李浩坦言,倪淑敏病情复杂危重,救治难度大。“但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在费用上,我们能省尽省;在治疗上,保命的措施坚决跟上。我们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力求最好的预后。”
这份责任的背后,是ICU团队超常的付出。主治医生刘金辉,一位在此工作25年的资深医生,刚结束在北京协和的进修,就常常连续在岗24小时。这里的护士不仅承担专业的医疗护理,还包括吸痰、翻身等繁重的基础生活照料。“医生们更是24小时待命,随时应对突发情况。”李浩说。
“娘家人”的担当,源于深入肌理的文化基因
“你们都是我媳妇的娘家人!”韩东海的话语中充满感激。他表示,每次妻子病情危急,来到弘慈医院心里就踏实了。“这次住进来,医生们组织了多科会诊,效果非常好。她就在这里‘叶落归根’了。”
接回倪淑敏,并非孤例。副院长李学冬介绍,医院曾收治一位无家属、无费用的昏迷患者,在垫付费用的情况下,医院依然收治其长达380余天。“在社会责任与经济运营之间,我们时常面临艰难选择。但‘患者需求至上’的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有所担当。”
实力托举善意,为“公益性”提供硬支撑
据了解,前身为唐钢医院的唐山弘慈医院,在成功改制后,通过引进专家团队、配置先进医疗设备(如飞利浦256层CT、超导核磁共振等),显著提升了心脑血管、神经外科等重点学科的诊疗能力。目前,医院正积极创建三级医院。这份不断提升的医疗硬实力,正是其能够持续践行公益初心、勇于收治危重疑难患者的有力保障。
作为“河北省百强服务业民营企业”,唐山弘慈医院正以其行动证明,民营医院的“善”与“专”可以并行不悖,真正践行其“让人人享有更美好的健康服务”的使命。(李东杨 范圣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