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言(孙静)
长空如洗,皓月当空,又是一年八月十五。
这轮照耀今人的明月,曾照亮过《周礼》中“中秋夜迎寒”的祭祀队伍,照亮过盛唐文人举杯邀月的身影,也照亮过宋明市井间的团圆宴饮。它不只是天文意义上的星体,更是承载着华夏文明记忆的精神图腾。
溯古:从祭月到佳节
中秋的起源,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月亮崇拜。《礼记·祭义》记载:“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周天子每年秋分祭月,以谢丰收。这种庄严的祭祀,为后世的中秋节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至唐代,中秋开始蜕变为娱乐性节日。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解释八月十五最宜赏月的原因——“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正是天高气爽、月色最清的时节。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传说,更与中秋明月紧密相连。那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帝王,在失去爱人后,只能于中秋夜“凭栏望月,泪洒秋风”,让这段故事永远印在了月影之中。
到宋代,中秋节正式定型为全民节日。《东京梦华录》描绘了汴京中秋的盛况:“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更直言:“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传说:月宫里的永恒叙事
围绕着这轮明月,中华民族编织出一个个瑰丽传说。
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见于《归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那偷食灵药飞升的嫦娥,在月宫中守望着人间,成为了孤独与思念的象征。
而月宫中还有不停伐桂的吴刚,他的桂树“随砍随合”,隐喻着永恒与徒劳的哲思。明人小说中更增添了“吴刚赠桂”的细节,让这则传说多了几分温情。
至于月宫中的玉兔,葛洪在《抱朴子》中已有记载,这只捣制长生药的精灵,成为了月宫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民俗:月光下的人间烟火
中秋的民俗活动,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对团圆的渴望与对自然的感恩。
祭月是核心仪式,明清时期已形成“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女子拜月时,常祈求“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吃月饼的习俗在明代已十分普及,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苏杭一带的“走月亮”风俗,让女子得以在中秋夜自由出游,穿过“走三桥”的仪式,祈求健康与子嗣。
各地还有燃宝塔灯、舞草龙、观钱塘潮等特色活动,让这个节日充满了地域色彩与生活情趣。
诗意:文人心中的月光
无数文人墨客将中秋情思凝练成不朽诗篇。
苏轼的《水调歌头》堪称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在醉意朦胧中思索宇宙与人生,最后归结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壮阔的海天为背景,抒发了超越空间的共情。而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则将乡愁浓缩在月光之中,成为游子心中最柔软的诗句。
李白更是咏月的圣手,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浅白如话却意境深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则将孤独化为浪漫,展现了诗仙的独特气质。
传承:月圆人团圆
今天的中秋节,依然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团圆的执着追求。无论身在何方,人们总会在这一天仰望同一轮明月,品尝着寓意团圆的月饼,讲述着千年前就已在流传的月宫故事。
这轮照耀了华夏五千年的明月,见证了王朝更迭、人世沧桑,却始终温柔地倾洒着她的清辉。她提醒着我们,在这个变化不息的世界里,总有一些情感亘古不变——对家的眷恋、对美的追求、对圆满的向往。
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何幸赏古月。当我们在月光下与家人相聚,品尝着千年前就已飘香的月饼时,便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这轮明月,将继续照耀着中华民族走向更远的未来,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文化记忆。
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中秋如梦,轻轻地连接着古今与远方。这就是我们的中秋——一轮月,千年情,永团圆。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