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作为旗帜小记者,我怀着崇敬之心走进“和平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书画作品展”,就在展厅入口处“和平必胜”四个字深深的印入眼帘,瞬间让我心中涌起一股庄严与崇敬之情,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笔墨丹青与英雄故事中,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当我们一起怀着崇敬和敬意之情,慢慢的走进展厅里,看到了一幅幅书画作品定格着烽火岁月:有的勾勒出战士们冲锋陷阵的英姿,有的描绘着百姓支援前线的赤诚,笔墨间满是不屈的民族气节驻足展厅,我的目光掠过这些一幅幅画作,仿佛踏入了创作者的精神世界,让我看到了以浓墨重彩勾勒山河壮阔,笔触间藏着对天地的敬畏;有的以细腻线条描摹生活细碎,色彩里裹着对日常的热爱;还有的以抽象符号表达内心世界,留白处留足想象空间。

随后,有一位精神饱满的爷爷给我们讲解一幅珍贵的《醒狮》书画作品,介绍他这幅画的创作背景,设计理念,妙笔生辉,威武的狮子真是活灵活现的!并且还和我们旗帜小记者们一起合影留念。随后,在参观中,讲解爷爷还提到英雄先烈杨靖宇将军的故事,爷爷缓缓地讲解在冰天雪地的绝境中,杨靖宇将军与敌人周旋数日,弹尽粮绝仍坚守阵地,直至壮烈牺牲,敌人剖开他的胸膛,发现里面没有一粒粮食,唯有未消化的树皮、草根与衣服里的棉花。听到此处,我的眼眶瞬间湿润,心中满是悲痛与崇敬。正是这样一位位舍生取义的先烈,以钢铁意志与血肉之躯守护祖国山河,才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和平安宁。

在整个参观展览过程中,我仔细的看着展厅内一幅幅匠心独具的书画作品,不仅让我沉醉于艺术之美,更在创作思路、笔墨技法与意境表达上给我深刻启发,为我今后的绘画创作注入了鲜活灵感,成为我精进技艺的宝贵养分。

在参观活动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与《夜幕下的哈尔滨》原型人物“黑王”王学尧之女王烈遗奶奶的相遇,她已是年过九旬高龄的奶奶,她缓缓讲述着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在艰难的抗战环境中,她的父亲是一名地下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牺牲,而王奶奶就在她父亲牺牲后的第八天出生了,母亲周占英为她取名“王烈遗”,意为“烈士遗孤”,这两个字不仅承载着对丈夫的思念,更镌刻着一代人的牺牲与坚守。即便身处乱世、生活困苦,王奶奶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凭借顽强的毅力考上大学,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王奶奶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她依然对知识充满渴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新时代少年学习。

王奶奶告诉我们,在那个抗战年代的中国,日本人的铁蹄践踏国土,百姓食不果腹,只能以树皮充饥,学校被强行占领,还让孩子们被迫学习日语,一旦稍有反抗就会被石板砸手,打得手心手背鲜血直流。正是无数像王学尧同志一样的革命先烈,以血肉为盾、以忠魂为炬,筑起了抵御外侮、守护家国的钢铁长城。如今的太平盛世、幸福生活,皆为他们用生命与热血换来。我们当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衷心祝福祖国山河无恙、繁荣昌盛,更要将先辈们的英雄事迹与崇高精神代代相传,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之中永远传承下去。

在这次参观活动中,我们更以集体表演向英雄先辈深情致敬——一曲《少年中国说》励志昂扬,整齐有力的手势舞与之呼应,“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的铿锵歌词反复回荡。每一个节拍都承载着我们对先烈的无限崇敬,每一个动作都传递着新时代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民族荣光的坚定信念。

在参观结束后,最让我们激动人心的是由王烈遗奶奶亲自给我们旗帜小记者们颁发荣誉证书,并一起合影留念,最后还对我们旗帜小记者亲切的的寄语和鼓励。看着“和平必胜”书画作品中定格的历史,听着王烈遗奶奶讲述的往事,我深切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真谛。如今我们衣食无忧、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这都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少年,我定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既要刻苦学习知识,也要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