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燃情夏日,鱼跃龙江”2025年中俄水域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黑龙江省抚远市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主办,抚远市委、市政府承办,旨在加强中俄两国在水域生态保护领域的合作,共护江河生态,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活动现场,15万尾达氏鳇鱼从放流点跃入龙江,掀起阵阵水花。这些珍贵鱼苗由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呼兰试验站精心培育,该试验场副厂长孙志鹏介绍,此次放流任务是国家赋予的重要政治使命,每一批鱼苗都经过严格检疫和生长监测,确保符合水域生态投放标准。
值得关注的是,著名作家郑旭东、包利民、周继业、梁宏志、王丽娟、胡玲玲等11位诗朋文友组成文化观察团参与活动。他们以文字为媒,记录放流瞬间,呼吁社会关注水生生物保护,让生态保护理念随江水传向远方。
作为本次放流任务的核心执行单位,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呼兰试验站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科研实力。其前身松浦试验场始建于1950年,曾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本部所在地;1980年转型为鱼类育种和养殖科研基地;2010年因城市规划搬迁至哈尔滨市呼兰区并更名,2012年新基地正式投入使用。如今的呼兰试验站,占地面积近430余亩,拥有完善的科研设施——1000平方米办公实验综合楼、1000平方米孵化育苗车间、900平方米养殖实验车间等,280亩池塘均采用水泥板护坡泥底设计,为鱼类繁育提供了优质环境。
作为我国北方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与育种的“国家队”,呼兰试验站承担着北方地区鱼类新品种选育和养殖技术示范的重任。其在转基因技术和分子遗传育种领域长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奖项38项,8个鱼类品种被认定为优良新品种。目前,基地保存有鲤鱼、鲫鱼等各类北方特色鱼类品种24个,为水产科研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
本次放流的鱼苗中,包括10万尾7cm以上的施氏鲟和5万尾8cm以上的达氏鳇,均为呼兰试验站近年育种成果的代表。这些鱼苗经过科学培育,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将为中俄界江水域渔业资源恢复注入新活力。
抚远市作为活动举办地,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处,是我国淡水渔业资源的重要保护区。此次中俄联合放流活动,不仅是两国生态合作的生动实践,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行动,为维护界江水域生态平衡、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记录者:胡玲玲)
责任编辑:吴迪